中国品牌茁壮成长,离不开政府创造的优良发展环境。
品牌保护的法律制度不断健全。1904年,《商标注册试办章程》颁布,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 一部保障企业品牌权益的法规诞生。
自此,中国品牌的注册管理迈入法治轨道,品牌开始受到法律保护。
新中国成立以来,特别是改革开放后,随着市场化的深入,国 家对品牌保护越来越重视,品牌建设进入了打造“中国品牌”的新阶段。
1983年3月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》正式实施,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商标专用权保护步入正轨,促使生产者在商品经济大潮中重视品牌的保护。此后,《商标法》历经1993年、2001年、2013年和2019年四次修改。
值得关注的是,四次修改中有两次发生在过去十年间。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过去十年,政府对品牌保护的法治化建设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、强化。
如果说过去十年间政府对品牌的保护促进了市场公平有序竞争,维护了消费者和权利人的合法权益,那么营商环境的改善则为品牌发展提供更优、更适宜的“气候环境”。
世界银行发布的《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》显示,中国全 球排名从上期的第78位跃升至第46位,提升了32个位次。2020年,中国营商环境的排名进一步提升,至第31位。由此,中国连续两年入列全 球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 大经济体。
从长远来看,为中国品牌提供适宜的营商环境,呵护品牌成长、促进品牌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未来发展蓝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“十四五”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,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,保护发展中华老字号,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,率 先在化妆品、服装、家纺、电子产品等消费领域培育一批高 端品牌。
这意味着,未来五年,政府还将在这一领域继续提供有力的保障,为更多中国品牌的崛起创造可能。
后来居上
纵观中国品牌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,中国品牌的起步,较发达国 家的品牌相对较晚,但是随着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品牌意识的增强,中国品牌迅速发展壮大。
然而,品牌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需要历史和岁月的积淀。
过去十年间,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,在资本和技术的驱动下,中国供给侧发生很大的改变,生产端的效率明显提升,国货的质量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认可。
在相关机构发布的《2021年全 球消费者洞察调研中国报告》中,37%的中国受访者表示,与6个月前相比,他们现在更多或更倾向于购买国产品牌。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认可中国的品牌,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品牌规模也在实现“弯道超车”。
2021年10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(WPO)发布的《2021年世界知识产权指标》指出,2020年全 球专利申请量增长1.6%,近10年增长态势稳固,商标、工业品外观设计等知识产权申请注册量持续增长。
在商标注册的全 球指定类别总申请量上,中国内地2020年的申请量为934.58万件,增长率达到19.3%,占全 球总申请量的54.3%;排名第二的美国,商标注册申请量为87万件,占全 球总申请量的5.1%。中国的商标注册申请量是美国的10.74倍。
应该看到,中国品牌能够在数量上实现“弯道超车”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强大的制造业集群。
据不完全统计,全 球50%以上的家用电器、80%的空调、90%的个人电脑与手机都是“Made In China”。
过去,中国很多企业靠承接国外品牌代工订单,生产出产品后,贴上对方的品牌,销往全 球。
不过,现在随着一大批高新品牌的涌现和崛起,中国制造撕去了“模仿”“廉价”的标签,并且以新的姿态走向海外。
近年来,从中国高铁、5G、家电等在海外市场赢得广泛的认可和好评不难看出,中国制造的强大实力也让中国品牌的国 际影响力日渐提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