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顾老凤祥的历史,自清代到民国,从解放初期到文革,由文革到改革开放,从84年恢复内销到转制、改制和重组,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。
诞生于1848的民族品牌老凤祥集研发、设计、生产与销售于一体,拥有多家厂、研究所和遍布全国各地的3000多家销售网点,拥有完整的产业链、多元化的产品线。一年数次的香港及海外珠宝会展以及老凤祥在香港和海外的专卖店、成为老凤祥海外品牌和市场宣传推广及交流的窗口和平台。民族品牌老凤祥秉承着匠心精神,不断将“高品、精品、极品、艺术工艺品、时尚新品”等丰富的产品展现在世人面前。
据史料记载,从1848年老凤祥银楼建店到1908年的60年的时间里,是属于规模小,且变化多端的不稳定时期,一方面银楼几经搬迁,另一方面记号不断变更。自1908年重新恢复“裕记”起自1902年(民国之年),老凤祥银楼开始进入稳定发展的时期。20世纪30年代,老凤祥银楼进入第一个鼎盛时期。
1930年(民国19年)老凤祥银楼因经营需要进行了改造,建造了当有的三层钢骨水泥楼宇,上层为工场,有学徒、工人近40人,一楼为店堂,陈列各种产品,还有地室库房,存金四、五万两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1937年7月12日国民政府实行了经济紧急措施,禁止黄金自由买卖,银楼业受到更大的冲击,老凤祥也不能幸免。后来同业公会和银楼同行多次请愿,才在1943年(民国32年)6月恢复黄金自由买卖,银楼业务渐盛,老凤祥银楼此间曾有过日销售千两黄金的辉煌记录,到抗战结束前,老凤祥资本额已达380万元。
抗战胜利后,人们视黄金为保值手段,银楼营业更盛。这时老凤祥银楼已发展为具有资本实数1000万法币的大银楼。这样规模不仅在旧上海的银楼业中名列最高等级行列(即大同行中九个字号之一),而且也是主宰上海首饰业龙头金店之一。
1947年2月,国民政府再一次放弃售金政策,重又禁止黄金买卖,致使上海所有银楼、首饰店业务再受影响。为谋生计,商业联谊会赴京请愿。虽于当年4月1日复业,但银行既不售黄金,又加以硬性限价,致使无法维持营业,只能以专售银为主。至11月间,同行多次请愿无效,包括老凤祥在内的银楼从此一蹶不振,职工络续迁散。
1945年5月,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接管上海,于1949年6月发布《华东区金银管理暂行办法》,以此稳定金融,安定人民,保护人民财富,制止金银投机操纵及防止贩卖。当时,趋于整个金银制品市场形势,老凤祥银楼于1949年9月即告停业。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1年,是老凤祥银楼的一个新的历史转变,社会主义改造和新的经济政策的指导给了“老凤祥“新的发展机遇,也为银楼创造新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