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凤祥品牌故事:走向全q球的中国民族品牌

2021-11-09  来自: 《对话中国品牌》栏目采编中心 浏览次数:138

回顾老凤祥的历史,自清代到民国,从解放初期到文w革,由文w革到改革开放,从84年恢复内销到转制、改制和重组,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。

诞生于1848的民族品牌老凤祥集研发、设计、生产与销售于一体,拥有多家专z业厂、研究所和遍布全国各地的3000多家销售网点,拥有完整的产业链、多元化的产品线。一年数次的香港及海外珠宝会展以及老凤祥在香港和海外的专卖店、成为老凤祥海外品牌和市场宣传推广及国g际交流的窗口和平台。百b年民族品牌老凤祥秉承着匠心精神,不断将“高品、精品、极品、艺术工艺品、时尚新品”等丰富的产品展现在世人面前。《对话中国品牌》栏目采编中心

据史料记载,从1848年老凤祥银楼建店到1908年的60年的时间里,是属于规模小,且变化多端的不稳定时期,一方面银楼几经搬迁,另一方面记号不断变更。自1908年重新恢复“裕记”起自1902年(民国之年),老凤祥银楼开始进入稳定发展的时期。20世纪30年代,老凤祥银楼进入第一个鼎盛时期。

1930年(民国19年)老凤祥银楼因经营需要进行了全方面改造,建造了当有的三层钢骨水泥楼宇,上层为工场,有学徒、工人近40人,一楼为店堂,陈列各种产品,还有地室库房,存金四、五万两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1937年7月12日国g民d政府实行了经济紧急措施,禁止黄金自由买卖,银楼业受到更大的冲击,老凤祥也不能幸免。后来同业公会和银楼同行多次请愿,才在1943年(民国32年)6月恢复黄金自由买卖,银楼业务渐盛,老凤祥银楼此间曾有过日销售千两黄金的辉煌记录,到抗战结束前,老凤祥资本额已达380万元。

抗战胜利后,人们视黄金为保值手段,银楼营业更盛。这时老凤祥银楼已发展为具有资本实数1000万法币的大银楼。这样规模不仅在旧上海的银楼业中名列最高等级行列(即大同行中九个字号之一),而且也是主宰上海首饰业龙l头金店之一。

1947年2月,国g民d政府再一次放弃售金政策,重又禁止黄金买卖,致使上海所有银楼、首饰店业务再受影响。为谋生计,商业联谊会赴京请愿。虽于当年4月1日复业,但中z央银行既不售黄金,又加以硬性限价,致使无法维持营业,只能以专售银为主。至11月间,同行多次请愿无效,包括老凤祥在内的银楼从此一蹶不振,职工络续迁散。

1945年5月,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军j区接管上海,于1949年6月发布《华东区金银管理暂行办法》,以此稳定金融,安定人民,保护人民财富,制止金银投机操纵及防止走s私贩卖。当时,趋于整个金银制品市场形势,老凤祥银楼于1949年9月即告停业。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1年,是老凤祥银楼的一个新的历史转变,dang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新的经济政策的指导给了“老凤祥“新的发展机遇,也为银楼创造新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《对话中国品牌》栏目采编中心

1951年4月4日,华东地区分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为开设金店的指示,要求在上海市区开设金店,同年8月1日成立筹备小组,并由国g家出资十五万折实单位购买了南京东路432号原“老凤祥银楼”整幢大楼的固定资产,在社会招聘职员、技工32人,原老凤祥银楼留用10人,为打击金银投机,满足人民需要,在10月22日开始生产,至10月31日的8天中就生产了九成金制品3091件、银制品555件,九成金伟人像12帧,八成银大件改新333件,12月底归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领导。

1952年1月正式成立“国营上海金银饰品店”,并于1952年6月16日正式对外营业,当天参观及购货顾客达八千多人,售出换货达140两,金质毛m主席像章尤受广大顾客欢迎。当年销售饰品合纯金995公斤,白银875公斤。

为适应沪西工农市民需要,扩大业务,12月在静安寺(万航渡路 2号)设立支店。1953年全年销售量合黄金3287公斤,银2619公斤,相当于抗战前全市银楼正常年景的总销售量,这对解放后老凤祥首饰商业的恢复、稳定市场起了重要的作用。这是解放后老凤祥银楼第一个巨大的变化。

1982年8月,改名为“上海远东金银饰品厂”,并被轻工业部指定为内销金饰品定点生产企业。生产12K、14K和18K金的戒指、项链、挂件三类产品。10月1日起上市试销,为配合南京路改造和发展生产,扩造了新厂房,厂房面积由原3000平方米扩大到6900平方米。于12月底全厂迁至漕溪路260号。原南京东路432号只保留了最底层作为厂门市部进行营业,接待顾客。1983年3月,门市部正式开始内销黄金饰品,销量与日俱增。

关键词: 《对话中国品牌》栏目采编中心           

《中国影响力人物》栏目采编中心,主要包含对优秀中国企业代表人物采访、品牌故事深度挖掘等业务,有意向的客户请咨询我们,联系电话:13522883858

CopyRight © 版权所有: 《对话中国品牌》栏目采编中心 网站地图 XML

本站关键字: 《对话中国品牌》栏目采编中心-官方网站


扫一扫访问移动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