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2月18日电(中国青年报·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朱彩云)今天,由人民日报社发起的“中国品牌发展指数”在京发布。从宏观指数看,2019年第三季度“中国品牌发展(宏观)指数”为107.82,居于绿色稳定发展区间;从企业指数看,“中国品牌发展(企业)指数100榜单”中,实体企业入围品牌数占50%。
“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、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、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。”在人民日报社今天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品牌论坛上,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东明结合这“三个转变”,分析了科技创新和质量品牌建设的重要性,认为“提质量、强品牌”要放眼全球竞争,坚持“引进来”和“走出去”并重,要立足实体经济,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,要聚焦消费升级,推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。
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东明 主办方供图
“品牌既是消费升级的结果,同时它也促进消费升级。”在王东明看来,今天的中国不仅是世界的工厂,更是世界的市场,要充分发掘我国蕴藏的巨大消费潜力,聚焦消费升级,推动品牌消费、品质消费,不仅要留住国内的中高端消费,还要吸引海外的中高端消费。
商务部部长助理、党组成员李成钢则从政策角度对目前中国品牌建设进行了解读。他透露,近一年来,商务部在11个省市开展了首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工作,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913个,同时以实施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为契机,着力培养一批文化特色浓、品牌信誉高、市场有竞争力的中华老字号企业。
今天发布的“中国品牌发展(企业)指数100榜单”也显示出新中国70年来中国企业的发展与民族品牌的整体跃升。在地域分布上,指数100企业分布在我国20个省区市,其中北京、广东和上海占全部品牌总数的71%,呈现出品牌地域高度集中的特征,尤其是北京集中了40家国内知名品牌。从行业分布来看,指数100企业分布在24个行业,主要集中在金融、汽车、装备制造和信息技术等领域,以上行业品牌总数占指数100企业的43%。实体经济入围品牌达到全部品牌的50%。行业分布前50的企业品牌主要集中在金融、汽车、信息技术和装备制造等17个行业,其中信息技术行业优势品牌集中度达到55.56%,汽车行业优势品牌集中度达到50%。实体经济品牌在前50品牌中占比为48%。
“‘国货崛起’势不可挡,但在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2018年度‘世界品牌500强’榜单中,入选的中国品牌只有38个。”人民日报社社长李宝善认为,中国品牌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还不多,他提出四点建议:培育品牌要有思想自觉,更要有行动自觉;涵养品牌要追求品质,还要提升品位;发展品牌要自主创新,也要融合创新;打造品牌要企业努力,还要营造良好品牌生态。
据了解,“中国品牌发展指数”共收录样本企业21442家,其中10264家上市公司、11178家非上市公司。基准日定为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,针对企业“创新引领、综合实力、市场认同、盈利能力、社会责任和用户美誉”六个维度的结果性指标对企业品牌创建能力进行评价。华为、阿里巴巴、上汽集团、腾讯、中国移动、中石油、格力、国家电网、中国工商银行、中国建筑等100家企业品牌入围榜单。